7月开头,电影市场就抛出一剂猛料——《默杀》。
影片融合了校园霸凌、家庭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等元素,点燃了暑期档。
不少观众看过之后,都对这部“大杀四方”的复仇爽片表示喜欢,称赞其快意恩仇的情节,让人得到了情感释放。
其实,除却这些,这部电影中还隐藏了更深的议题——孩子问题背后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视。
今天,我们将目光从《默杀》那惊心动魄的情节中抽离片刻,探讨一下,作为父母,我们应当如何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,倾听他们的声音,理解他们的需求,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。
高控制的母亲,把女儿逼成了恶魔 在大部分中国家庭里,自我观念中天然的包含了家人。 家庭成员之间往往会分不清家人和自己的关系界限,经常有父母把子女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。 不断扩大的自我边界,让父母们总是对孩子过于苛刻,无法容忍孩子的过错,甚至干涉孩子的事,疯狂包揽本应他们去做的事。 而长期的干涉和控制,其实是对孩子边界的一种侵犯,会让孩子感受到深深的窒息。 电影中张钧甯饰演的妈妈李涵,便是这样一位母亲。 多年前,李涵离婚带着九岁的女儿小彤嫁给了第二任丈夫。 丈夫某天出差回家,强奸了独自在家的小彤。 随后,李涵外遇回家后被丈夫家暴,小彤杀死了继父,妈妈协助掩埋了尸体,没有报警。 因为女儿小时候的遭遇,李涵对于女儿的保护到了近乎控制的程度。 不仅辞去体面工作到学校做保洁,还要求女儿不能说话假装哑巴。 虽然这种病态心理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小彤不再次受伤,但实际上也断绝了女儿重新开始生活的可能。 另外,因害怕警察,在小彤的闺蜜惠君遭遇校园霸凌时,李涵阻止女儿对惠君的帮助,导致小彤亲眼看着自己的好朋友惨死,对小彤而言是第二次深深的伤害。 最终,邪恶之花在女儿心中盛开,她和闺蜜的父亲联手,杀死了四名校园霸凌者,并把继父死因嫁祸给妈妈,最后独自逃离。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:“人处在压抑环境下,又无能力改变时,就会采用逃离来反抗。” 美剧《黑镜》中讲了一个故事。 一位母亲为了能时时刻刻保护女儿,在女儿脑中植入了一种芯片。 母亲能通过电脑操控芯片,监视女儿的日常,控制女儿看到的画面。 从此,女儿的世界里,只有美好与快乐,没有痛苦与伤心。 无论是邻居家凶狠的恶狗,还是中风晕倒的外公,就连在外公坟前哭泣的妈妈,脸上的表情,在女儿眼里也是一团马赛克。 原以为“被安排好的人生”能让孩子充满底气,但其实只会让孩子感到无助: 想逃离父母,却又不懂怎么逃离。想为自己的人生做主,却失去了做主的能力。 被植入芯片三年后,女儿在画画的时候,甚至无法自主决定人物头发的颜色。 孩子成长的过程,本质上就是一个走向独立的过程。 一旦孩子被剥夺这种机会,他们将失去生存能力。 无法应对外界环境的孩子,只能通过伤害自己,来反抗控制他们的父母。 《感谢自己的不完美》一书指出: 幸福的家庭,都有一个共同点,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。而不幸的家庭,都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。 父母控制欲太强,是孩子一生的灾难。 忽视的父亲,把女儿推进了深渊 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:老一辈糟糕的育儿建议有哪些?几万人参与讨论,诉说着那些代代相传的育儿问题。 “对孩子吃穿特别上心,但是对孩子的情感却完全漠视”; “孩子没必要为了人际关系而苦恼,学习成绩才是王道”; “认为孩子小,什么都不懂”; …… 这一句句的吐槽,都是一个个孩子成长路上可能遇到的伤痛。身体也许没有伤疤,可心理的创伤一点也不少。 这些轻视与强势的背后,可能都在暗示父母在养育方面经常会有的问题——情感忽视。 他们和孩子生活在一起,他们和孩子每天会说很多话,却没有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,没有听到孩子内心的呐喊。 而电影中另一个主角王传君饰演的林在福也是同样的父亲。 林在福与女儿惠君相依为命,惠君是一个有智力缺陷的女儿 为了守护自己的孩子他选择在当学校义工。 然而,在与女儿的情感沟通上,他却存在很大的不足,没有充分理解和关注女儿内心的需求和感受。 这种沟通不足导致女儿在遭受校园欺凌时,不愿意或不敢向父亲倾诉,从而错过了及时干预和解决问题的机会。 在惠君生日那天,学校里几个女生又一次霸凌了她,把长满刺的花环戴在了惠君头上,并且用惠君收养的受伤的鸽子,威胁她站在学校礼堂的玻璃天顶上。 可当惠君站到玻璃顶时,玻璃顶碎裂,惠君掉了下去...... 当他匆匆赶来时,女儿已经断了气...... 如果不是小彤将手机和其他证据交给林在福,他连女儿死去的原因都不知道。 当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,那么孩子所释放的情绪如同石沉大海,永远得不到回应。 这无异于一种无声的精神暴力,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孩子的内心。 当孩子在外面出现问题时,只能通过沉默来应对。 心理学家戴·埃尔金德说: 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,他们对父母很重要,永远都被爱围绕。 当父母用行动告诉孩子“有我在,不要怕”,孩子才会在父母身上获得面对欺凌时,反抗求助的勇气。 不是他们不害怕了,而是他们深知无论发生什么,父母都会如同守护神一样站在他们身后。 父母,该如何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:“家庭者,人生最初之学校也。”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家庭教育会给孩子铺上一生的底色,影响孩子的脾性、状态和每一个不经意的选择。 真正的爱与尊重是不控制、不忽视,是退至孩子身后,给孩子空间与自由,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。 我是爱你的,你是自由的。 可我们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,我们有我们的人生,孩子有孩子的人生。 我们给了孩子生命,并不代表,我们就能控制孩子的人生。 1 #放开手,越尊重孩子,孩子成长越快 伊能静分享过自己和儿子哈利的一场吵架。 哈利想学剪辑,伊能静想让哈利学编剧,这样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哈利。 可哈利却不以为然,他反驳:“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,你怎么知道,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?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。” 当你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,你就会发现,孩子成长得越来越快。 2 #父母做好自己 ,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 如果父母为了孩子放弃自我,那她就会下意识地控制孩子,在孩子身上找回这部分“自我”。 自己喜欢什么,便要求孩子做什么;自己想要什么,便硬塞给孩子什么。 这种以“爱孩子”为名的偏执,就是控制。 所以,只有将自己的灵魂从孩子身上抽离出来,父母才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人生。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,而不是整日围着孩子转;愿意给自己花时间,而不是一心扑在孩子身上。 父母放弃自我的爱,是压在孩子肩上的巨石。 父母成就自我的爱,会为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。
表面疼爱女儿,可私下在家里常对女儿家暴,不让女儿“多管闲事”,在杂货店里,男店主站在小彤身边,李涵立刻挤到中间将两人隔开。
因为看不见鲜血,她不惜用笔把手指戳破,把血涂在脸上,用皮肤感受鲜血。
这一路上,荆棘也好,泥泞也罢,都是孩子感受世界,逐渐成熟的机会。
我理解父母的苦心,想用自己的经验,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,过得更轻松快乐。
伊能静这才如梦初醒。
从此,哈利想学什么,她都全力支持。
少了一份压迫感,多了一份自主感,孩子自然而然地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。
这就是,与其让孩子完成你的梦想,不如帮孩子完成ta的梦想。
3 #做孩子的底牌,成为他坚实的依靠 如今,校园霸凌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。 当我们观察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苗头,比如,突然不想上学,情绪低落,抱怨有同学针对自己,身上出现伤痕,或是睡眠出现问题等,一定要重视。 这说明,孩子很可能是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儿。 当孩子出现反常行为,或者诉说烦恼时,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背后的原因,并向孩子表明自己的姿态: 无论如何,爸爸妈妈都会跟你站在一起。而对于那些欺负你的人,父母也绝不会轻易善罢甘休。
作为父母,请多留意孩子身上的变化,并告诉他,无论发生什么,父母都是他的后盾。
温馨的家庭,是孩子人生路上的能量源泉,好的父母,能给孩子精神世界最好的托举。 有父母兜底的孩子,人生路上无论面临多大的风浪,总会有勇气继续向前走,有底气去对抗困难。 所以,为人父母,一定要告诉孩子: 家,是你永远的退路。若是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儿,记得先回家。 父母,是你背后最大的底气。 你可以勇敢往前走,累了也可以休息,爸妈永远给你托底。 青春期是孩子留给父母最后的机会,如果您在教育中遇到什么困难,千万不要慌乱。 您真正需要做的,是寻求专业的帮助,先关爱好自己,帮助自己成长起来,再来真正帮助到孩子。